2018年春天的盛会,为新时代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从3月4日到12日,9天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6个团组参加审议讨论,同代表委员们真情互动、坦诚交流、共商国是。
不忘合作初心 凝聚奋斗力量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画出最大同心圆,激发奋进正能量。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听取意见和建议后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鲜明特点、独特优势、重要作用,为在新时代巩固和发展这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重要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是这种民主最基本的体现。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积极力量,能够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进入新时代,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才能不断为事业发展凝聚人心、增添力量。
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彰显了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的独特优势。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完善政党协商制度决不是搞花架子,只有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坚持真诚协商、务实协商,方能道实情、建良言、求实效。把握时代脉搏,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献计出力,才能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合力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就能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履职尽责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为各项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任务越艰巨,目标越远大,越需要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我们必将书写新时代伟大奋斗的新篇章!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发言,着眼发展大势,突出问题导向,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五年来,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实践充分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变化,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扎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牵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才能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为产业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壮大夯实根基。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打造创新这个新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产业蕴藏新动能,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让创新驱动力更加澎湃。要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弊端,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为高质量发展开掘源头活水。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啃下三大攻坚战的“硬骨头”,这是我们必须跨越的关口。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绷紧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这根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加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认真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以过硬作风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坚定不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赢三大攻坚战,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把握第一要务 用好第一资源 激发第一动力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系统提出了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领会、准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在实践中把握第一要务、用好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对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着拼劲、闯劲、干劲,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这一必须跨越的关口,出路就在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让创新真正成为第一动力。要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强化科技创新这个战略支撑。推进科技创新,既要有一马当先的气魄,也要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发展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汇聚各方力量,就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态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开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任务,面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激烈竞争,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以充分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创新活力,关键是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国内外的各方面优秀人才、顶尖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必将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以系统战略思维,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要求、明重点、说方法,为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注入思想和行动力量。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夯实产业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这是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强化人才支撑。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厚植文化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绿色发展、涵养生态文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乡村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遵循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的原则,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苦干实干,既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作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做好显功和潜功,干出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厉行法治 常修政德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领导干部要讲政德”。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聚焦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对领导干部如何讲法治、立政德提出明确要求。
做好各方面工作,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浇风易渐,淳化难归”,大量事实警示我们,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既讲法治又讲德治,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综观世界历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厉行法治,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律作为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内容,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法治兴则风气正,法治强则纲纪明,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有了坚实基础。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政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也是政治生态的导航仪。领导干部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净化政治生态开掘源头活水。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管好“家里人”和“身边人”,做到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深明大德是政之方向,严守公德是行之准绳,严明私德是己之操守,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筑牢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使领导干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修好政德,重在常怀律己之心,多积尺寸之功,在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上下苦功、见真章。慎独,就是谨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慎初,就是铭记“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破除侥幸心理,牢牢把住拒腐防变的第一道关口,不越雷池一步。慎微,就是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慎欲,就是切记“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处理好公与私、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管好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领导干部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是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坚定不移厉行法治,锲而不舍常修政德,必将凝聚起全社会尊法守法、崇德向善的磅礴力量,弘扬清风正气,共筑新时代的朗朗乾坤。
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富国方可强兵,强兵才能卫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着眼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等具体要求,为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进行总体设计。近年来,军民携手攻关重大创新项目,“军转民”“民参军”热潮涌动,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要有新作为。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激发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创新促转型、谋发展。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才能推动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密切关注世界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动向,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一体论证和实施,方能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强化开放共享观念,坚决打破封闭垄断,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挖掘全社会科技创新潜力,就会形成国防科技创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在关键性改革上实现突破、取得实效。要加快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装备采购制度、军品价格和税收等方面改革,加快破除各种壁垒;要搞好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这块“试验田”,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坚持顶层统筹推进和地方主动探索相结合,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树立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难题、增活力,加强军地资源统合、力量整合、政策集成,定能形成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整体水平提升的强大合力。
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人民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军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军要坚决拥护和支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强同有关方面协调配合,共同落实好跨军地改革任务。“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军地双方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关系,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