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新媒体学院动画专业教师参加2025中国人工智能动画学术研讨会暨创意工作营

时间:2025-04-01浏览:11

(通讯员 涂焰 王旻譞)在智能技术重构创意产业生态的背景下,中韩新媒体学院紧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动画创作的时代脉搏,以推动教育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为旨归,选派动画专业专任教师涂焰、王旻譞,于2025年3月21日至25日深度参与由中国动画学会、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及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支持,依托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武汉元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中国人工智能AI动画学术研讨会&创意工作营”。此次研修旨在通过前沿理论研习与技术实践,提升教师团队的AI素养,锻造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能力,为学院动画教育的智能化转型奠定师资基础。

开营合照

3月21日的开营研讨,以一场高规格行业对话拉开帷幕。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马黎为活动致辞,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培养文化人才和推动创新的作用,并预祝研讨会成功。

中国动画学会会长 马黎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外交部原副部长乐玉成以《人工智能:重塑人类文明》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数据、算法、算力是人工智能进步和发展的三大要素,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

外交部原副部长 乐玉成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心智计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蔡恒进以《DeepSeek的成就和AGI的未来》为题,首先分享了利用各AI平台创作的文字相关成果,并进一步提出当前大语言模型的两大局限:过度依赖数据导致深度思维不足,以及价值体系构建能力不足。他强调,未来AI需要突破“模拟反应”模式,构建具备自我检查和优化的自主系统。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心智计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蔡恒进

华中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湖北省动漫协会副会长蔡新元教授则以《黎明之后:人工智能AI重塑艺术创意》为题深刻探讨了人工智能AI对艺术创意的重要影响。他从人工智能发展的5个阶段说起,并指出AI赋能设计的本质是创意、工具是语言、方法是大模型生成、边界会逐渐消失。同时,他展示了其个人及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众多艺术作品,带领在场学员们感受到AI技术对动画行业的巨大影响。他提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师应该不断提升想象力、创意力、表达力、审美力,不断将美好生活、产业孵化向前推进。

华中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湖北省动漫协会副会长 蔡新元

专家学者们通过前沿理论解析与实战经验分享,为大家构建了AI技术革新与艺术创作协同进化的全景式认知框架。这种跨领域的思维碰撞,为参训教师们打开了理解技术革命的多元视角。

3月22日到25日,工作营正式开课。课程体系以“技术驱动创意”为核心,覆盖AI动画创作全流程,包括AI辅助脚本构思、人物设定、画面分镜、动画生成及音画合成等关键环节。通过AI的理论讲解、工具实操与案例研讨,参训教师掌握了智能工具的应用方法,为未来教学改革积累了技术经验。

参训教师创作现场

培训期间,团队还探访了武汉超算中心,实地考察其在气象预测、EDA、图计算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了解算力革命对内容生产的重塑力量。在之后“人工智能的下半场:大模型的启示与思考”的专题研讨环节中,与专家们重点讨论了“大模型技术的未来趋势”和“人工智能产业的自主创新”等问题。


参观武汉超算中心

随后又走访了艺画开天、两点十分这两家武汉的动漫公司,实地参观了《灵笼》等现象级作品的创作生态环境,近距离地了解武汉动漫行业的发展现状,感受到AI技术在行业里的应用潜力。

参观艺画开天

参观两点十分

在结营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7支多元背景团队最终收获了令人满意的动画成果。其中,由本院教师参与制作的动画短片《木兰辞·战魄》,其创作灵感取自《木兰辞》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两句词。该短片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尝试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呈现水墨国风的意象,诠释木兰保家卫国的坚韧内心和无畏精神。

《木兰辞·战魄》短片截图


《木兰辞·战魄》团队合影

此次研修活动不仅是教师个体的能力提升,更标志着学院在智能时代动画教育范式转型中的战略突围。涂焰、王旻譞两位教师表示,将充分吸收工作营的前沿成果,结合学院特色优化课程设计,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动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