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推荐2015届
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教学厅【2014】5号),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2007年7月第三次修订)的有关规定,我校今年继续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的工作。为了保证其顺利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为了加强对推免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成立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刘茂林 陈小君
副组长:刘仁山 唐国平 陈勤舫
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 华 刘冬姣 刘 洪 朱巧玲 吴玉兰
李 小平 李明强 杨汉明 汪 平 沈传茂
肖慎 勇 陈食霖 周佳玲 郑家喜 胡弘弘
胡向 阳 胡洪曙 梁小华 龚先庆 雷照荣
蔡明 辉 蔡 虹
各学院应成立推免生工作小组,负责推免生资格审核和综合考核以及候选人的确定。
二、推免生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及择优选拔、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推荐过程中应对申请学生进行全面考查,既注重学生历年的学习成绩,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业务能力及其他特长等方面的考查。
三、教育部下达我校今年的推免生名额为431名。我校今年的推免名额中的416名按一定比例下达到各学院,余下名额作为特殊人才使用。
教育部另分给我校的直属师范大学推免生补偿名额为6名,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的要求,该类指标推荐条件为:取得我校推免生资格,且本科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前30% ;推荐专业为行政管理、城市管理、法学、统计学、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等6个专业,每个专业推荐1人。该推荐名额单独划分到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由学院按学校推免生工作程序与其它推免名额一并上报。推免生具体名额分配见附件1。
四、为切实保障考生自主报考,维护招生单位公平竞争、科学选择,今年我校的431名推免名额不作“校内”和“校外”的校别区分,不作“学术型”和“专业型”的类别区分,且今年推免生的推荐和接收工作完全分开进行。
五、推免生的推荐条件及程序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但各学院可以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六、申报特殊人才的学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基本条件:(以下条件必须完全符合)
1.英语通过四级或者韩语过三级;
2.学分绩点不低于2.5;
3.主干课每门成绩不低于70分;
4.学年论文在80分以上;
5.经济、管理类学生数学成绩不低于70分。
(二)特殊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家3类(含)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国家4类期刊(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正刊、第一作者)。
2.在国家机关组织的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个人二等以上奖励或获省级一等奖;团体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者、二等奖前两名获得者和三等奖的前一名获得者。
3.全国优秀社团一等奖的主要成员。
4.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主持人且其项目被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展示。
5.经我校认定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各类竞赛(如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模拟法庭大赛等)中个人二等以上奖励获得者、团体竞赛中二等奖以上的获得者。
6.其它有特殊专长的学生。
申报特殊人才的学生必须参加所在学院组织的推免生考试,对以学术论文申报的,学院必须专门安排答辩环节。必要时,学校还将组织专门的考核。学院在推荐特殊人才时,必须明确注明其所符合的特殊条件项。凡不能注明的,不接收推荐材料。
七、校有关成绩和奖励分计算的几点说明:
(一)必修课(含体育课)、专业选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3.0;课程成绩计算可四舍五入。
(二)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认定以学校2009年3月12日印发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准。
(三)奖励分的具体实施细则,学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确定,向学生公示后执行。
八、推荐工作时间要求:
(一)即日起至9月15日各学院接受学生的申请、审查有关材料,进行相应的测试工作,确定推免生的最终人选和替补人选,并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公示。(中韩国际教育学院学生报名截止时间为9月15日下午5:00,)
(二)9月18日将推免生材料报教务部。上报材料包括:
1.由学院推免生工作小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的推免生名单。
2.推免生的相关材料。包括推免生申请与审批表(见附件2),成绩单,经学院审验的英语四、六级证书复印件,公开发表的论文复印件等。
3.推免生汇总表(见附件4)的纸质及电子文档(申请特殊人才计划的单列)。
(三)9月23日学校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推免生名单,并在校园网上公示。公示完毕,学校正式发文,推荐工作结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国际教育学院
2014年9月12日